师爷一枝刀笔,让“常败将军”也受赏

师爷是官署幕僚的尊称和习称,也叫幕友、幕宾,实际就是主管官员的参谋和秘书。师爷一行由来亦久,但其最著名处,莫过于清代绍兴师爷。绍兴师爷不仅指绍兴府一地的师爷,而且还成了一般师爷的代称。绍兴师爷中又尤以绍兴人居多。绍兴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我家乡操此业者不下万家。”可见数量之众。有人曾将绍兴的 “绍”字概括为“搞来搞去,终是小人;一张苦嘴,一把笔刀”。也有人把“绍兴”(繁体)二字联在一起描绘出绍兴师爷的形象:“拗七拗八,一枝刀笔,一张利嘴,到处认同乡,东也戤半个月,西也戤半个月,一言以蔽之曰:八面玲珑剔透。”

绍兴师爷奉邬先生为祖师爷。据说这个邬先生是清雍正年间的人,名思道,字玉露,绍兴人。他自幼喜欢读书,然而屡次科举不中,加上家境贫寒,只好以幕友为生,寄居在河南开封。后来河南巡抚田文镜招邬先生至其幕下。有一天,邬先生问田文镜:“你想不想做一个有名望的督抚?”田文镜答道:“这正是我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事,难道你有什么高见?”邬先生说:“承蒙先生你的错爱,我可以帮你。我给雍正皇帝写篇奏章,但内容不能让你知道。”田文镜答应了。邬先生的奏章递上去不久,皇帝果然大赏田文镜,田转瞬便成了显赫人物。原来雍正继承康熙皇位时,宣读“遗诏”的是雍正的娘舅科隆多。但科隆多自恃功高而居功自傲,常做违法乱纪之事。雍正碍于亲戚关系和他是功臣而难于除掉他。邬先生正是摸透了雍正的心思而假田文镜之名写下了弹劾科隆多的奏章。雍正从此对田文镜恩遇日隆,邬先生也以其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而名传遐迩。据说雍正对邬先生的才识也大为赏识,当田文镜上奏折向皇帝请安时,雍正还亲笔在奏折上批写了“我很好,邬先生好不好?”等话。

还有一个绍兴师爷的传说:与太平军作战老打败仗的“常败将军”,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给皇上的奏折中写道:“屡战屡败。” 绍兴师爷看后略加修改,成了“屡败屡战”。曾国藩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皇止赞赏,得了个“顽强不屈”的美名。

一般的县级门中有五类幕友:负责审理、裁决民刑案件的“刑名”;主管征收钱粮赋税,开支各种费用的“钱谷”;负责缮写公私信函的“书记”;负责处理往来文件的“挂号”;主管征收田赋的考核的“征比”。

各地衙门都有几位幕友分管这五项事务。而严格讲起来,只有地位最尊贵的“刑名”、“钱谷”被尊称为“师爷”。因为“刑名”涉及到斩、绞、流、徙等用刑,笔下系千人生死;“钱谷”掌握县中财政收支,关系到地方官每年的从政业绩。

“我们绍兴师爷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

鲁迅曾说:“我们绍兴师爷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师爷与主人的关系是宾主关系,师爷要做幕主的良师益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非是俯首乞食、敛眉就衣,屈从于幕主。师爷要求自己要做到三点:尽心、尽言,不合则去。

尽心就是尽力辅佐官员治理百姓,成为幕主的左右手。要尽心,必须尽言。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爷对各种事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又与主人无主仆差异,所以能慷慨陈词,坦言利弊,倘与主人意见相左,便抽身离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进退自如:“合则留,吾固无负于人;不合则去,吾自无疚于己。”

从前一位师爷,看见幕主所辖境内灾情严重,饥馑遍地,就写了一个奏折给幕主,请他向朝廷要求发放救灾物品。过了几天,师爷见主人未将折子递上,便卷起铺盖要求辞馆。主人一惊,连忙前来询问:“我平时待先生并无怠慢之处,现在为什么突然要辞馆?”师爷说:“只要你把请求赈灾的奏章递上,我就不再辞馆。”幕主随即递上奏折,使境内灾民得以赈济。

师爷的脾性最难捉摸,“师爷气”的典型特色就是好骂人,桀骜不驯,动辄便想打点行装辞馆。正因如此,才让幕主难以伺候。

过去也有这么一个师爷,虽才思敏捷,但脾气古怪。他的主人便找了个娇艳的婢女勾引这个师爷,几经周折,师爷怦然心动。正当两人极尽缠绵之时,却被主人闯了进来,怒气冲冲地要杀掉两人。婢女和师爷都屈膝下跪,乞求饶命,其他仆人也帮着求情。过了许久,主人才说:“要饶你们可以,但你们必须做我的奴才。这个婢女许配给你,你写个契约给我服役,仍然主办文案,不干粗活,所需要的财物由我提供,只是不能与其他幕友相比罢了。”事已如此,师爷虽满腹不愿,也只有点头答应,写下了卖身契约。从此,桀骜不驯的师爷便以奴才身份辅佐主人。虽然悔恨不已,却无可奈何。幸而枕边多了娇喘轻颦的艳婢安慰不已,师爷也就安之若素了。

十几年后,主人官运亨通,不断升级,直至监司。为了庆祝,主人大摆酒席,宴请同僚数日,极尽欢会。在最后一天又要求厨师安排丰盛宴席,比前几日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要招待贵宾。

到了最后一天,主人的中堂上,设了一个特别座位,请出那位降身为家奴的师爷。同辈幕友早就忘了此人曾是主人的入幕之宾,见此情形都觉奇怪。主人则把师爷请在上座,自己则“扑通”一声跪下请罪。久为家奴的师爷先是以为主人有事吩咐,见到此状则惶恐不安。主人大笑说:“先生是我的师爷,我怎么敢委屈你呢?只是你性情难驯,我不得不用一点小计约束一下你而已。如果不是你的帮助,我的官运从何而至?你的大恩大德,又如何敢遗忘呢?你历年的奉薪都在此,大约有万余金了。此前历年资给你以免挨饿受冻的财物不在其中。现在一并归还给你,你可以不再当师爷,游幕四方了。这些都是为了补偿多年来我的屈君之罪。这位婢女能留到今日,也是你的功劳,既然已归君室,理应放良。今后,我与她以姻眷来往,并且要出千金作为嫁妆。”说着把师爷和奴婢的卖身契一把火焚烧殆尽,叫出家人以宾礼相见,极欢而散。师爷带着美女、万金衣锦还乡,置买田产,渐成小康之家。

周旋官场游刃有余

师爷身处官场,虽脾性怪异,也需洞达世情,周知利弊,方能为主人排忧解难,且使自己足以立身。

据说曾国藩去世后,他大营中的门生许振祎和曾的弟弟、两江总督曾国荃关系不佳。为拔除眼中钉肉中刺,曾国荃便备上折弹劾许振祎。总督递上的奏折一般都是无不批准,再加上曾国荃是朝中有功的重臣,许振祎眼看就要祸事临头。他的绍兴师爷便为他定下一计。

许氏马上在金陵购下一所大府第,日夜动工修葺成书院式的建筑,一面召集当地绅耆,及曾国藩在南京的门下故旧,倡议设立文正书院,让世人不忘曾国藩的功德学行,教诲后人,以此作为报答先师的一份情义。书院落成之时,曾国荃因受恭请,且是为其兄修的书院,又有众多曾国藩的旧时门下,虽然与许氏不和,碍于情面道义都不可能不到场。

曾国荃到书院后,大家请他题上匾额。许振祎则亲自撰写了一幅对联挂在曾国藩遗像两侧:“瞻拜我惟余涕泪,生平公本爱湖山。”

写完后就伏地痛哭,情真意切,让旁人眼热鼻酸。行完礼后,许振祎又说:“我受曾国藩先师教诲知遇之恩,毕生难报。先师已经去世,希望诸位不要忘记先师的功德,刻志求学,继承先师的学行。曾国荃为先师之弟,见国荃,便如见先师。”

曾国荃回去后,就放弃参劾许振祎。有人进以谗言,曾国荃则说:“参劾许振伟,使我有对不住先兄之感。”可见绍兴师爷真能出奇计以拯人之厄也。

曾经有一位将军,与本省的巡抚不和,便上书弹劾说巡抚在祭孔时没有戴好帽子。朝廷下令由总督裁决。总督知道二人素来不睦,此事也纯属找碴,所以进退两难。此刻,又是绍兴师爷救了总督,他只用了八个字——依例在前,义无反顾。

原来祭孔时按官位站列,官位高的站在前面,官位低的站在后面。总督是一品官,站在列二品的巡抚的前边,所以无法回头看见巡抚的帽子是否戴好。同时,将军也是一品官,也无法看见身后的人帽子戴得如何。绍兴师爷靠八个字使总督脱了千系,使一场瓜葛也不了了之,可谓一字千金,字字珠玑。

又相传有一个督抚准备为皇帝的诞辰献上一块徽墨,且打算在墨上刻“万寿无疆”四个字,以讨皇上欢心。绍兴师爷知道后,马上制止了他:墨要磨着才能用,当把“疆”字磨去后,岂不只剩下“万寿无”三字吗?这不是会招来杀身之祸吗?督抚听后冷汗直冒,无不叹服师爷的深谋远虑,周到细密。

晚清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倡导实业,要求各地提供物产报告。上司的文件传下来后,浙江王山县县令想将本县的树、木、茶、纸等物产资源据实上报。师爷知道后,让他只需要报玉蟹、墨兰等玩物一两样就可以了。县令不解,师爷就告诉他:“树、木、茶、纸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你报上去后,上面一定会派人下来调查。你就得去迎接,安排他们的食宿,陪他们饮酒吃饭,疲于奔命。如果报上一两样玩物,他们就会一笑了之,这样你少些麻烦,难道不好吗?”师爷对枝多蔓杂的官场真是洞察秋毫。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师爷熟悉法律制度,对官场上的突发事件常常能急中生智。据说湖北某县令吸鸦片上瘾,一天正腾云驾雾时,外面送来一份封好口的文件来,原来是某个边远县城要求处决囚犯被准许的回文,由驿递路经此县。哪知这个县令看完后放在身边,一边吸着鸦片,一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火星点燃了文件,烧掉了一半。县令大惊失色,赶忙唤师爷前来商量对策。师爷说:“此事乃小事一桩,我替你解决了。”于是拿起烧剩下的那一半文件放在烛火上全部烧光了。然后把装文件的壳子封好让驿递带走了。师爷对县令说:“下一站的县令见是个空壳,因为不干他的事,他也懒得过问。等文件送到目的地时,已无法查出文件究竟失落何处。当地县令又会上报要求重新审批。如果我们这儿慌张失色,就无法推卸责任了。”

聪明一世,也会糊涂一时。师爷也落下不少笑话。据说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手下有个大将叫鲍超,是个担水夫出身的武夫,除了姓名外,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一次他被围困在九江,便想派人到祁门向曾国藩的大营求救,于是请师爷起草文件。谁知师爷写了好一阵都没有写完,鲍超急了,“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那里文绉绉的!”他叫人拿来一块白布,写上一“鲍”字,再在周围画上无数小圆圈,派人送到曾国藩处。曾国藩一看,哈哈大笑说:“老鲍又被围了!”急忙派兵前去解救。

起草文件有一定的体例,但也不能食古不化。比如曾有某相国,想在自己的衙署内设一个文案房,便叫师爷起草一份文件。师爷把文件起草好后,拿给相国一看,头一句是“为札委文案房事”。“为札委……事”是文件惯用的套语。

相国看后,不禁哑然失笑。他问师爷:“为札委是文件例行的套语吗?” “是。”师爷答道。“为札委后面是‘文案’二字吗?”相国又问。“是。”师爷又答。“文案后是‘房事’二字吗?”师爷这下默不作声了。

相国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说:“我虽然统率文武,文案也在其中。但文案的房事却不在我的权力范围之内,更不需要写入文件。” 师爷面红耳赤,这才明白“房事”二字不宜联用。

师爷断案技巧

审理、判案也是师爷展示其广博学识,多谋善断的舞台,这一方面,师爷也有许多精彩表演。

如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浙江杭州府新城县(今富阳县西南)发生了一起自缢身亡的人命案,时称“逼嫁案”。女主角叶氏34岁,初嫁黄某17年后,黄某去世。不久,叶氏又再嫁孙某不到一年,孙某也去世,家中仅留下后夫前妻的4岁小儿一人,遗产20余亩田,短雇工人秦某。后夫的侄儿乐嘉以瓜田李下之嫌,嘱咐叶氏换掉秦某,叶氏答应后却并未辞退,以欠秦某工钱为由将其留在家中。乐嘉就与族长孙某商议,劝叶氏改嫁,叶氏又以无合适人家而请求稍缓。恰在此时,有一邻人周姓断弦欲娶,族长和乐嘉就想将叶氏嫁给他。秦某知道后告诉叶氏,叶氏就叫秦某到县里代为上告。然而,等县上派人调查,欲将双方对簿公堂时,秦某却逃之夭夭。县里申斥叶氏不可妄告。叶氏推诿秦某是主谋,情急之下,上吊自缢身亡。

县里认为乐嘉是主犯,应施以杖之刑;而府上认为乐嘉威逼孀妇自尽,应予发配;但上司陈令又以“族长等商同嫁卖,必系意在图财”为名,拟将族长处绞刑、乐嘉流放;这样反复审理多次,都未最后定下来,只有请出当时颇为人称道的绍兴师爷汪辉祖。

江辉祖详细阅读了案册,发现口供相当支离破碎,只有现场查验死者的细节十分清晰,却被众人忽视:叶氏死时,脸上抹有脂粉,上身穿着红色衣服,下穿绿裙、红小衣、花膝裤、红绣袜。叶氏居住的地方在卧楼之上,卧楼用木板隔成两间相通,里间是叶氏卧室,外面是秦某的床。江辉祖就说:“这只是一桩用杖枷就可以了结的案子。族长和乐嘉不应受绞,也不应流放。”众人忙问其故。江辉祖说:“叶氏死时,距她的丈夫孙氏之死不到一年,面涂脂粉,身着艳服,哪有这样守寡的?舍弃前夫十七年结发之恩,独独孙某死后迟不肯嫁,守着后夫十一月之义,天下没有这样的情理。她所谓守者,不过是不忍舍弃秦某罢了。秦某因为家贫才在她家帮工,哪有不发工钱而长期雇佣的道理呢?乐嘉劝叶氏改嫁,叶氏并没有拒绝。让她嫁给周家的打算,乐嘉并没有当面亲口告诉她。这一案子起因都在秦某,乐嘉等人追问秦某并不是威逼。叶氏看见秦某离去,因此才轻生自缢。必须找回秦某才能查出实情。”官府下令缉捕回秦某,果然供出奸情。

清代的许多案例极为复杂,充满两难选择,有的根本没有现成的法律可供参考,师爷判案的轻重并无一定的客观标准,往往凭师爷持心的公允和技巧的高低优劣。师爷判案技巧主要有:

“罪疑唯轻”——定罪难以判决时从轻发落。如被绍兴人称为 “骆大师爷”的骆照曾判过这样一案:沐阳富豪徐大曾把庄姓兄弟四人活埋后,企图嫁祸于庄宽,说凶手在逃。这一案子搁置了很久,骆照根据“罪疑唯轻”之例,以庄宽在逃,应查封其家田产;但徐大曾因平豪霸一方,多行不义,也应该发配新疆,遇大赦也不能赦免。现因庄宽未到案,暂将徐监禁候审,待追获庄宽后,查明案情,再行发迁。

再一个技巧是“以礼入法”和“诛心”——用旧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作为审查、判决的依据,且不问其实际行动而根据其居心蓄意来定罪。如一代名幕李登瀛曾接到一起母亲控告子杀害亲生父亲的命案,说是某月二十日探夜四更,母亲发现一个身着青衣的人从窗外跳入室内杀害了其夫。而她的儿子当天就穿着青衣。李登瀛从案情中发现疑窦:二十七日深夜四更,没有月亮,且疑犯家中一贫如洗,不会通夜点灯,这样如何看清罪犯衣服的颜色。李登瀛传讯其母子,结果是因有奸情,谋杀亲夫,又嫁祸其子,而其子也素有孝心,害怕母受刑罚,便自己招认。案情查明后,量刑却有了争议,如果斩了其母,有违儿子孝心;如果让儿子抵罪,又放纵了父仇。李登瀛则不加思索地判决道:“贼寇害人乃常理,母子相残是逆天违道的事。现在这个母亲既然能够忍心杀死她的亲夫,又忍心害她的儿子,实在是反纲灭嗣,人伦道绝。母亲固然重要,但父亲更为重要。朝廷制造法律就为裁决民情,母亲之罪不可赦,儿子不能替代。”

这个案例中,由于有“礼”的争议,师爷也就以“礼”中的父重于母来作依据,合情合理,平息争议。

又如一个弟弟殴死其兄,罪犯供认不讳。但在判刑时又出现了争议。因为罪犯家中几世单传,到了他们这一辈方才出现两个儿子,现在一子被杀,一子将抵命,家传香火将绝,不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仁”。而主张处决罪犯的师爷则认为:兄弟为五伦之一,杀兄即是灭伦,杀人者抵命,灭伦者必诛。情者,是一人之事,法者,系天下之事。如果仅仅因为人情而不顾礼法,死者冤不得伸,那杀兄夺产之事会越来越多,人伦风纪、社会正义又怎么能保障呢?

还有一位寡妇,居心不良,想诈人钱财,便告发某人,说自己在院中洗脚的时候,该人前来调戏,并且抢走她的绣花鞋。师爷樊增祥知道后,批下两句:“院中非洗脚之地,绣鞋非寡妇所穿。”这也是以“礼”断案的典型。旧时缠足之妇少有在院中洗脚,身为寡妇也不宜穿绣花之鞋。

在审案时,师爷的文字功力也不可小看。比如清朝法律有“奸案格杀勿论”,但捉奸要捉双,格杀勿论须在“(通)奸(场)所登时捉获”。光绪间,广东曾经有一妇人与人私奔。两年后,她的丈夫在数百里外找到了他们,便将他俩杀了。此案报到官府,有人认为“奸案格杀勿论”,应该无罪释放,但有人却认为不是(登时)当场抓获,应当定为杀人有罪。师爷知道后,便写下判词:“窃负而逃,到处皆为奸所;久觅不获,乍见即为登时。” 意思是,奸夫淫妇奔在外,到处都应该看作是他们的通奸场所,找了很久找不到他们,一旦发现他们都应当算为当场抓获。所以此案可以适用于“奸案格杀勿论”。

再如有一次,一名男子在墙外小便,被一名女子在楼上无意间看见。这名男子便指着自己的私处给女子看,女子羞愧不已,自尽身亡。这个案子告到官府后,官府无法治男子的罪。因为清代法律规定,调奸致死应当具备“言语调戏”和“手足勾引”等细节。该男子没有言语和手足的行为,所以男子之罪很难判定。幸而一位师爷笔挟秋霜地写下:“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 “虽无”和“甚于”四字的使用便使男子“言语调戏”、“手足勾引”俱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广结金兰交游趣

师爷们八面玲珑,善于应酬还表现在师爷间常常互拜金兰,广结兄弟,相互联姻,以织成一张庞大的师爷网络。

如许思湄结拜兄弟排行名单:
排行称呼   结拜兄弟
大       兄   徐养安、世大兄、杨大兄
二       兄   单德栽、王儆之、二世兄、沈孟养、方秋槎
三       兄   邓三兄、许三兄、张兰奏
四       兄   金四兄
五       兄   沈一斋
六       兄   邵南湖、吴六兄、宋柱川
七       兄   沈七兄、陈七兄
八       兄   陈松亮、陈百泉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名单中还有遗漏,而且每一排行上多不止一人,说明他的结拜网络也不止一个。

师爷们相互交游,他们的书信往往也充满着智趣,显示出他们精于人情世故,在人际交往中的巧妙与玲珑。

如陈笠山娶了个又肥又胖的麻子为妻,心中十分不高兴,他的师爷许思湄就写了一封信说:“……殊不知麻姑为天上之仙,健妇乃女中之隽。然则麻与肥不足为病,且足为喜,何以此咎蹇修(媒人)哉?……吾恐阃内者,正以足下为不如城北徐公耳。” (《秋水轩尺牍·戏陈笠山娶妻》)信中借天上美丽的仙女麻姑、肥硕的健妇能胜大丈夫来安慰陈笠山,叫他不要因此来责怪媒人。而且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如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漂亮之典说明:你的夫人可能还嫌你不够英俊呢,所以你也不必太在意。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大家都希望生子以继承香火。如果生了女儿,师爷怎样写贺信呢?“雏凤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秋水轩尺牍·贺陈筠青生女》)意思是生了女儿,就是要生儿子的先兆,就如先开花,后结果一样。东晋谢安家生了儿子,也不能没有好女儿来点缀,红花尚须绿叶扶。所以不必说梦见月亮比梦见太阳差,生女儿不如生儿子。

生儿子,古代称为“弄璋”;生女儿称为“弄瓦”。如果生了女儿,师爷还会说:“休嫌一片瓦,珍重亦千金。”将“弄瓦”与 “千金”巧妙融合,使人怡然自乐。

而且,就算是某家的女儿早夭,师爷也会安慰:“留得母珠,不患无掌中明月。”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大人安好,总会有掌上明珠。王静山有孙女早逝,师爷龚萼认为“亦是先抱孙之兆,不足介意,皆可贺也”。死了人经师爷一说,不仅不足悲,而且还可庆贺,死了孙女,说明你应该先抱孙子,奇哉!

万千重担一肩挑

不要以为师爷仅仅是舞文弄墨,耍耍巧计而已,千人学幕,成者不过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过十人。只要看看师爷平日所要管辖的事务,就知道师爷这碗饭也并不好端。

如刑名管辖的有——
到任通报 印信关防 访拿讼师 地棍土豪
师婆邪教 蠹毒害人 地师引诱 庸医杀人
结盟拜会 强盗硬丐 僧道鏖化 符箫度牒
义鸡剪绺 贼舟匪船 聚众赌博 窝赌窝娼
奸占拐骗 土妓流娼 诬良为盗 买良为娼
婚姻休妻 买休卖休 强奸和奸 嬲奸幼童
私宰耕牛 吸食鸦片 六房典吏 书差舞弊
报捐查籍 封赠旌奖 贞女教子 义夫节妇
丁忧启服 承祧过继 阴医僧道 抛弃己骸
开棺盗斗 毁坟掘墓 命盗抱劫 书差乡保
书院观风 夹带枪手 文武考试 公出公回
词讼月报 大计考语 越城犯夜 编查保甲
到配安置 接递公文 兵牌火票 遗火放火
私挖官提 假官假印 假票假银 窃取木植
偷伐茔树 私造鸟枪、器械、炮位
贩卖烟土、硫磺、私硝疏失饷鞘
索扰困赖 讹诈滋闹 斗殴打降 抬验伤痕
叛逆灭伦 违悖殴尊 剥夺偷窃 娼优隶卒
监狱班房 差保私押 私刑勒诈 疏脱人犯
各犯报病 犯人拒捕 夺犯殴差 钦查案件
赃私缓赎 十要减等 秋审立决
属于钱谷核办的有——
接收交待 奏销钱粮 门牌清册 地丁人口
屯田籴谷 口粮籽种 乡饮酒礼 开垦熟田
丈量田地 匿契隐粮 杂税牙行 水旱飞蝗
强占田界 阴塞水道 私典盗卖 找价回赎
粮食时价 阴雨旬报 小户抽丰 绕越偷关
奉宪采买 俸工兵饷 河工发修 水利船政
道路桥梁 庵观寺院 关津渡口 营讯卡房
火具修狱 造具衙门 颜料木植 铜铁铅斤
军功贡器 上用龙衣 夫马驿递 脚捐报销
钱法私铸 军需战船 强买硬赊 控追账债
当铺小押 违禁取利 属宰烧锅 木榜禁私
抗租抗粮 经征经解 钦查仓库 亏空咨追
侵吞公款 查抄家产 邻境荒歉 流丐饥民
劝捐袄裤 赏恤贫人 老人育婴 孤寡疗贫
干旱无收 开仓赈济 分别钱粮 皇恩大赦
……

可见,师爷肩上挑满了社会生活中大大小小、纷繁庞杂的事务,集众多政府职能于一身,舌耕心织、万千记挂,劳心甚矣,所以,师爷多瘦。

参考

本文摘自《中国三百六十行大全》,为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龙刚和韦兵二位作者于1995年新年第一天(下雪)起笔,不分昼夜,不论雨晴,辛苦耕耘之作。二位才俊,从故纸堆中抬头时,满眼已是四月的春光(见本书后记)。本文仅以传播民俗文化为目的,若有版权之争议,如有告知,自当立刻删除。

另摘录二位两首小诗:

从前,我们管佣人叫“家生”
那时候园子里有唱大戏的台子
上面写着“鹤鸣”、“松风”或“老凤清音”
家里的孩子个个出落得身材瘦长,前额宽广
老黄,若论从前,许多家都跟我们一样

为了生存或死亡而奔波劳顿
如愿以偿地病入膏肓
我和我们的岁月都在费解的阳光中
一切就这样在缄默中静静消失
最终我仍未能逃离人潮汹涌的广场
老黄,世界原本就这样,从前和现在一样
现在和将来一样
——韦兵《与老黄说过去》(节录)

如今,你那柄剑早钝如铁杵
开满每一季的锈花
谁来再把千圈年轮的往事再
磨成针
——龙刚《李白故里行》(节录)


Do you want to share?

Comments 0

龙刚 韦兵

本文选自《中国三百六十行大全》,为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作者为龙刚和韦兵。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古往今来,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门道。贩夫走卒,货郎轿夫,江湖游民,三教九流,穷儒寒士,巨商富贾,行邦规矩,教化弟子,千年流传,衍生不息。本书以民俗研究角度出发,资料丰富,可读性强,意在让广大读者追根溯源,于行业的演变中见历史,化腐朽为神奇,洞开眼界,心生风云……